English

一成半中学生有人格障碍倾向

北京城区问卷,调查表明
1998-11-30 来源:生活时报 记者 李新 我有话说

本报讯一项关于北京城区中学生的人格特点、人格障碍倾向分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日前得出结论。被调查的1148名初高中学生中,14.3%具有人格障碍倾向,其中以戏剧性人格障碍倾向最多,分裂型次之,反社会性最低。专家认为,缺少感情温暖、过度保护、父母教育程度及单亲家庭等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人格障碍倾向发生。

人格障碍是人格偏离正常的一类精神障碍,有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反社会性、边缘性、戏剧性、自恋性、回避性、依赖性、强迫性等类型,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将贯穿一生。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青少年即可出现人格障碍倾向,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悦勤副教授等进行的这项研究,选择了北京市海淀区1148名初一和高一的学生,首次应用成人人格障碍筛选方法对青少年人格障碍倾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5—17岁高年龄组青少年较11—14岁低年龄组易患回避性、边缘性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倾向;15—17岁高年龄组青少年较11—14岁低年龄组易患回避性、边缘性和反社会人格障碍;单亲家庭因其家庭结构不健全,是戏剧性、自恋性、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的危险因素;高家庭收入和高母亲教育程度是回避性和强迫性人格障碍倾向的保护因素,但却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的危险因素;父亲受教育程度高的子女出现偏执型和戏剧性人格障碍倾向的危险性小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的子女;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易表现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倾向;父母的关系差是戏剧性人格障碍倾向的危险因子;母亲情感温暖是分裂型、边缘性、反社会性和戏剧性人格障碍倾向的保护因素,而母亲过度保护则极易使子女出现依赖性、强迫性和戏剧性人格障碍倾向。

从学校状况看,非重点中学的学生较重点中学的学生更易出现偏执型、分裂样、依赖性、戏剧性、自恋性、边缘性、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倾向,其原因可能是重点中学的学生有较好的素质、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态度,以及有较好的学校教育和干预措施。

专家认为,成年前人格障碍倾向并非一成不变,青少年早期人格偏离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逆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可影响人格的发育。其中母亲与孩子有更多接触,在孩子的养育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